新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是…
玉雕与玉器
《三字经》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: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道。”这表明人与玉在精神上是相通的,两者都要“加工”,否则不成大器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大器、有器识,来表示一个人有才干、有胸怀、有度量、性格宽宏。春秋时期管子、孔子的“玉德”之说家喻户晓,君子以玉比德,表示人要向玉一样,追求“成器”之道。《管子·小筐》里说道,“管仲者,天下之贤人也,大器也。”《三国志-蜀书-诸葛亮传》中记载:“亮之器能政理,抑亦管、萧之亚匹也。”可见,人成器,与玉成器一样,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。
不同时代,玉器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,汉唐宋元明清,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征,值得一提是“乾隆工”的出现。公元1755年至1760年,清乾隆皇帝平定准葛尔叛乱后,和田玉内运的道路被打通,这件事对于中国宫廷玉器的制造,有着极大的意义。从此以后,新疆和田玉从开采、运输到制作,也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,这时期创作的和田玉,成器众多,从炉瓶、壶鼎,到实用的玉盘、玉碗,还有大禹治水山子、会春九老山子等大型摆件。这时期的工艺,用料考究,做工精良,既有古代传统的延续,也显示出宫廷皇家的气派,可谓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,还深深影响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后玉器的制作。
古人说,大器晚成。人要成才,不是一时一日之功,玉要“成器”,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。玉“成器”的过程,不仅是工艺技术的一种砥砺和磨练,更需要玉雕工作者拥有平静稳重的心态方可达成,这与我国玉文化中玉德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。中国的玉器文化,是中国文化的根基,绝不能够“断绝”,玉要“成器”,必须要抛弃急功近利的心态,玉“成器”之道,需要一代又一代玉雕工作者持之以恒的辛勤努力,也需要行业给予正确的引导,珍惜我们手中高贵的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