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是…
品酒论道之酒与文学
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与高度发展的酿酒业和饮酒习俗相结合,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酒文化,远从世界最古老的典籍–殷墟甲骨文字开始,酒就如血液一般在中国文化的脉络里涓涓流淌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酒与文学的缘分更深,许多诗人以酒作诗,以诗歌酒,诗酒同风;而每一种美酒背后都会跟一串美妙的传说故事,成为我们小说家写作的素材;诗与典故也有着极深的缘分;借酒喻理,意在酒外,于是酒与警句的关系日益亲密;而作为饮酒行酒令的文化形式更与文学紧密联系。酒与文学的关系被人称为,酒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辅助剂。
唐宋年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,也是酒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。唐宋诗歌大多与酒有关联,其代表人物当推”斗酒诗百篇”的李白,他素有”酒星魂”、”酒圣”、”酒仙”之称。杜甫在《饮中八仙歌》中写李白:”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。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笔。而我们翻翻李白的诗集,就发现他生活酒诗同乐的情趣。譬如:”看花饮美酒,听鸟鸣晴川”、”且就洞庭赊月色,将船买酒白云边”。等等。真可谓诗酒风流,难怪郭沫若言:”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”。的确,李白的死极富浪漫情调: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溺死。杜甫是以酒愁见长的,他的”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。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制阶级与贫苦人民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,从而赋予酒文化更深层的内涵。
宋代欧阳修,自称”醉翁”。他的”花间置酒清香发,争换长条落香雪”;”东堂醉卧呼不起,啼鸟花落春寂寂”。都传为佳话,更可贵的是他不仅爱喝酒,且喜酿酒,他写的一篇《酒经》的文章,寥寥数字,由制饼曲以至酿酒,无不备述,与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很相似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名篇中也有不少带”酒味”的佳品。例如:早期的《如梦令》、《醉花阴》等词中有”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”,”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”;”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”等等,显示一个封建贵族闺秀休闲、风雅、多愁善感的生活的品饮。南渡以后,国破人亡,境遇孤苦,酒樽也满蘸哀愁凄情,如《声声慢》中有”寻寻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……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晚来风急”的句子。在古代妇女善饮而善写酒意酒情的,李清照恐怕是代表人物了。而陆游的《红楼吹笛饮醉大醉中作》诗想象力丰富、艺术手法之夸张;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堪称历代酒诗文学之冠。总之,诗人借着一壶酒,超脱现实,酣醉其中,诗兴勃发,浮想联翩,平添了诸多真情与童心,以至于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交融一起,创作了唯美的小品和豪迈的长歌。